她,让思政课“虹”起来!
/
300人的网课
点击量和留言超过20万
课堂上
同学们一个比一个来得早
就为了抢一个前排的好座位
结课后
同学们说:
“虹姐的课我可以再来一次”
同学们口中的“虹姐”
是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年教师 张虹
她,成功掌握了
思政课的“流量密码”
让我们一起走进
张虹的教学故事
/
/ 上好课,要比学生更刻苦/
“听虹姐的课,让人如明月浸水般内心清澈。”
“语言表达能力极强,世界观极其端正,课程进度把握极其精准。”
这是上过北理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生的留言。课程的主讲教师是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虹。同学们都说张虹老师“课佳人美”,张虹却说:“一名教师的真正魅力不在于个人,而在于课堂”。
201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张虹入职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的道理,在上博士期间,就深深烙印在张虹的心里。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张虹做足了功课。她专门同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取得联系,每周风雨无阻地到清华大学听李蕉老师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观察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授课方法,根据北理工学生特点,融入自己的讲课风格,张虹第一次站上讲台便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第一堂课。
张虹为学生授课
课后,张虹对同学们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给学生讲课,学生们都很惊讶,第一次讲课怎么会不紧张呢?怎么会讲得如此精彩、流畅?张虹回答道:“其实我很紧张。虽然,我是第一次站上讲台,但这堂课的内容已在我心里上过了很多遍。”
张虹认为,上好思政课需要“大写意”与“工笔画”兼备。“大写意”即要帮学生对历史建立完整的框架,“工笔画”则要对具体的问题在各个维度上讲清讲透。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需要对整体的历史脉络清楚掌握,也要拓宽知识领域,从不同维度去分析看待历史。有时为了回答学生提出的“冷门”问题,张虹遍阅资料不厌其烦,去请教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力求真正做到为学生答疑解惑。
/让课堂有厚度、有温度、有宽度/
“在我的课堂上,抬头率是非常不错的,学生们基本能全程与我互动。”张虹说道。结合自己学生时的经历,加上平时对学生们的观察,张虹在上课时尽可能从学生的兴趣点和薄弱点切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兴趣点就是同学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比如,在一部最近热映的电影中提取问题,激发大家讨论的热情;薄弱点则是学生脑海中“似是而非”的内容,张虹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时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即“老师讲的我都知道”,可一旦深入展开,便又一脸迷茫。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多外国友人曾到访延安,大家是否知道?”一次,张虹在课堂上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说:“知道。” 张虹继续问道:“曾到访延安的外国友人中,有名有姓的一共有140多位,你们知道几位?”问题一出,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同学们支支吾吾了半天,只答出来三两个名字,看着讲台下有点“懵”的学生们,张虹知道这个问题把他们“击中”了。在第二次上课时,张虹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回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回答,答案写了整整一黑板!
张虹正在授课
疫情期间,学生们在家通过网络上录播课,无法面对面授课,如何能保证学生完整的把这门课跟下来呢?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在张虹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也有生动的人物特写和最新的国际视野。课程录好后,张虹会准时守在录播课的屏幕前,全程和学生们一起听课,及时在微信群里提问、答疑、互动。这门课总共有300多名学生上课,最后却产生了超过20万的留言和点击率。不少学生会跟他们的“虹姐”吐槽课程信息量太大,要“连滚带爬”才能跟上,但结课的时候又说:“虹姐的课我可以再来一次”。
/守正创新,打造“最优讲台”/
作为一名刚刚从教三年的年轻教师,张虹十分注重向前辈们学习。在北理工,郭丽萍、杨才林等老师的思政课一直广受好评,张虹便成了他们课堂上的常客,“听这些前辈老师们的课让我获益良多,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课堂的尊重以及职业使命感,他们的授课方法、对教学的热爱,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动力。”张虹说。继承前辈教师们成熟的授课方式,同时融入自己的创新性想法,这是张虹在授课方法上的守正创新。
在授课形式上,张虹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一起探索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应用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收获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同时,张虹也十分注重在传统学习习惯上对学生的培养,推荐阅读书单是张虹课堂上的必备环节,在张虹的鼓励和督促下,很多同学自发地成立了读书小组,这让张虹十分欣慰。
张虹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获奖
另一个激励张虹不断守正创新的动力来源是“以赛促教”。2021年上半年,是张虹教学任务最密集的一个时期,也是她参加“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紧张的阶段。即便如此,张虹并没有将比赛与教学脱离开,每次比赛回来她都会向同学们“汇报”比赛情况,学生们对她比赛情况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张虹自己。张虹笑着讲道:“孩子们好像在和我一起比赛,还会给我出主意”。张虹认为,教学比赛是一个不断打开边界、实现共享、卓越教学的过程。正是在这种“以赛促教、反哺课堂”的正向循环中,张虹与学生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始终对学生们说,我和你们是共同体,课堂不仅是学生单方面的成长,也是老师成长、收获的地方。”张虹说。
结课后,张虹与学生们合影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北理工把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大批像张虹一样的思政课教师立足本职、孜孜以求、潜心探索,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铸魂育人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匠心师者
品牌推荐
官微推荐●●
分数线,定了!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片:本人提供
供稿:王媛
编辑:王媛
审核:蔺伟、刘晓俏
为北理工点亮666个“在看”吧!